名师大讲堂|广西艺术学院谢仁敏教授莅临我校开展讲座《当代广西戏剧的主题类型与叙事范式》

来源:汉语言文学教研室 责编: 梁镨文 作者: 谢佩玲 发布时间:2023-11-30 浏览量:602

 

谢仁敏,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第一批广西“八桂青年学者”,第九批“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现任广西艺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兼任广西戏剧与影视学类教指委主任、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部级项目2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1项。另主持深圳市政府重大委托项目等纵向、横向项目10余项。在《文学遗产》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7部。学术成果曾获部级奖1项,广西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11月28日晚上,广西艺术学院谢仁敏教授应邀于我校西校区伦理楼107,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当代广西戏剧的主题类型与叙事范式》的精彩讲座,讲座旨在介绍广西戏剧的主题并探讨当代广西戏剧的发展困境。讲座由人文教育学院梁镨文副院长主持。

(梁镨文副院长致欢迎词)

讲座伊始,谢仁敏教授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戏剧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他指出,戏剧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反应和传承。在中国,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吸收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剧种。谈到广西戏剧,谢教授如数家珍,他提到,广西戏剧大约发端于明代中叶,在清朝中后期得到大的发展,比较晚熟。

谢教授还强调了当代广西戏剧在主题选择上的多样性。他指出,广西戏剧主题涵盖了民族故事、神话叙事和红色戏剧等多个方面。以广西民族故事演绎的《歌王》、《妈勒访天边》以及依托神话故事改编的《百鸟衣》等作品,都反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在红色戏剧方面,如英雄剿匪的故事《英雄虎胆》,木偶音乐剧《鸡毛信》以及反应农民运动家坚持不懈斗争精神的《拔哥》,主要是反映抗战英雄的故事。谢教授提到,这类红色戏剧在抗战周年时会相应增多,如2011年和2015年这些建党纪念日和抗战胜利周年纪念日。

(谢仁敏教授介绍民族舞剧《妈勒访天边》)

在讲解叙事模式及手段时,谢教授提到其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历史发展叙述模式,包括神话解构、政治隐喻和市场逻辑;文化分层叙事模式,包括民间诉求、精英俯视和市民娱情;三是叙事手段之演变,从单一到繁复,发展为艺术科技相融合,再演变为景观化趋向。他以经典剧目《刘三姐》为例,细致分析了不同的叙事视角下刘三姐的形象差异。他指出,民间视角下刘三姐是砍柴妹,精英视角下则是能歌善舞的才女,而政治视角下刘三姐则成了抢亲、说媒的勇敢女性,且有阶级斗争的性质。这一例子展现了戏剧叙事的高度灵活性和多义性,引发了在场学生对叙事手法和艺术理解的深入思考。

(谢仁敏教授介绍民族舞剧《花界人间》)

针对广西戏剧未来的发展路径,谢教授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他强调,当代广西戏剧应反映当下的价值观,不仅要被年轻人接受,还应融入民族审美。同时,不应过于注重形式主义,而要关注内在美的体现。尽管戏剧本身是一种小众文化,但不应追求大众化。他还提到,面对本土戏剧存在的语言隔阂问题,如何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扩大受众群体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学生认真听讲座)

讲座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谢教授的精彩讲解不仅让师生们对广西戏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此次讲座无疑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戏剧盛宴和文化享受。(谢佩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