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景观设计项目管理》课程开展“艺术园林与生态景观”实践教学

来源:建环学院环境设计教研室 责编: 庞定坤 作者: 王思涵 发布时间:2025-10-28 浏览量:106
2025年10月15日至19日,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项目管理》课程,围绕“艺术园林与生态景观”核心主题开展为期三天的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在郭瑞、侯召洋、袁金鼎三位专业教师带队指导下,三百多名学生先后走进罗红摄影艺术馆、温榆河公园及胖龙丽景林草良种示范园,以“理论讲解+实地考察”的沉浸式模式,完成从精致艺术空间到大型生态项目的专业认知升级。
首站罗红摄影艺术馆:解析“沉浸式美学”营造逻辑
实践首站聚焦罗红摄影艺术馆,教学团队采用“任务驱动式” 教学法,提前下发包含“元素解析、空间对比、美学提炼”三大模块的考察任务书,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目标调研。
现场教师重点拆解艺术馆东方园林景观群的设计巧思:从松石布局的层次感、水雾系统的氛围营造,到锦鲤与水体的生态互动,系统解析自然元素的组合逻辑;同时对比黑天鹅蛋糕店区域的功能划分与摄影展区的设计差异,从空间规划、材料选择、生态美学表达等维度,深入探讨“沉浸式景观”的构建思路。
(图:罗红摄影艺术馆调研现场,教师为学生解析东方园林设计)
转战温榆河公园:解锁大型生态“绿肺”管理密码
随后,实践教学团队带领学生走进北京六环内最大“绿肺”—— 温榆河公园,将教学重点转向“大型生态景观园林”的认知与学习。
依托公园原生生态基底,学生开展多维度调研:记录水系、湿地与植被的共生模式,分析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场景;梳理公园“生态保育区—休闲活动区—自然教育区”的布局逻辑,结合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探讨空间划分与用户需求的适配策略,进一步理解大型生态景观项目的管理核心。
(图:温榆河公园调研现场,学生分组观察湿地生态景观)
行业专家专项授课,深化植物应用认知​
为补充景观植物配置领域的实操知识、填补课堂理论与现场应用的衔接空白,教学管理团队特别邀请逸美家生活花园主理人杨晓娟,在胖龙丽景林草良种示范园开展专项现场教学。
杨晓娟从行业实践角度出发,围绕“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展开讲解:详细介绍不同品种海棠的生长特性、景观配置原则及养护要点;对比南北方睡莲的品种差异与栽培技术;科普芦苇、菖蒲、薄荷、绣球、月季等常见景观植物的搭配方式与适用场景;并从“五感造景”视角解析植物与人的互动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植物功能与景观美学融合”的设计思维。​
(图:杨晓娟在胖龙丽景示范园为学生讲解景观植物配置)
实践赋能成长:为职业发展积累实操经验
此次综合实践通过“艺术园林+生态公园+植物示范园”的多场景联动,实现了景观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参与实践的学生表示,通过对比艺术空间与生态项目的差异,对景观项目管理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知,也明确了自己未来需要提升的专业方向,“这次实践让课堂上学的理论‘活’了起来,为后续从事景观设计与项目管理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操经验。”
未来,《景观设计项目管理》课程将继续以“理论+实践”模式,助力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岗位适配能力。(王思涵、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