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项目管理》系列报道2:香山实践——让景观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出深度

来源:建环学院环境设计教研室 责编: 庞定坤 作者: 王思涵 发布时间:2025-10-28 浏览量:90
2025年10月21日至22日,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项目管理》课程接续实践教学步伐,组织三百余名学生走进香山公园。在郭瑞、王思涵两位教师的带领下,课程以“线上预授+现场教学+自主考察”的立体模式,串联古典园林智慧与红色文化内涵,完成一场兼具专业深度与思政温度的实践研修。
线上预授先行:筑牢“知其所以然”的认知基础​
为避免实地考察陷入“只观其表、不解其理”的困境,王思涵老师在实践前开展90分钟“香山考察攻略”线上前置教学,为学生搭建系统的理论框架。课程以清代“三山五园”历史脉络为切入点,重点梳理静宜园“内垣、外垣、别垣”的环套式空间格局;结合具体案例深入解析——从勤政殿“面水依山”的传统风水布局,到致远斋汉白玉石桥的形制特征,再到碧云寺“危桥跨涧”所体现的宗教建筑群轴线组织逻辑,层层递进地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沿革—空间结构—建筑特色”的三维认知,为后续实地调研做好充分理论铺垫。​
现场教学深研:对话古典造园与现代设计的传承​
实践当天,教学团队以香山公园东门为起点,将专业知识与实地场景深度绑定。
郭瑞老师以勤政殿东侧月河的“五孔泄洪桥”与“一孔景观桥”为教学样本,生动阐释清代皇家园林“依山就势、因借自然”的营造理念,让课堂上抽象的“空间序列设计”理论变得可感可触。
走进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教师团队结合建筑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新中式风格中“粉墙黛瓦”与皇家园林元素的共生关系,重点拆解后花园“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经典造景技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造园智慧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在双清别墅教学现场,课程氛围从专业研讨自然过渡到思政教育:教师讲述毛泽东同志 “进京赶考”期间的革命历程,通过六角亭“拿报纸”的历史场景解读,让学生理解建筑空间背后承载的精神内核。这一环节不仅实现“景观认知—历史共情—价值认同”的教学递进,更让“大思政课”与专业教学实现了无缝融合。
三维闭环育人:构建“专业+思政+文化”的实践体系
此次香山实践创新性打造“三段式教学闭环”:线上预授精准解决“认知盲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考察;现场教学直击“理论壁垒”,用场景化教学破解抽象知识;自主考察则鼓励学生聚焦雨香馆、来青轩、香雾窟等微观景观,开展“传统造园技术当代转化”专题调研,将所学知识主动迁移应用。
这种教学模式形成了“专业能力培育—红色基因传承—文化自信塑造”的融合路径:既通过古典园林解析、现代设计对比,夯实了学生景观项目分析能力;又以“融史于景”的方式,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融入专业学习,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注入思政力量。
“从静宜园的三垣布局读懂传统设计的巧思,从香山饭店看见古今的对话,再从双清别墅触摸设计里的精神根脉——这次实践让我对‘景观’的理解不再只停留在图纸上。”参与实践的学生感言,道出了此次教学创新的育人成效。(王思涵、陈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