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仁炎
潘仁炎,男,1957年10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硕士学位,教授。现任动画学院教师。
教育背景:
1978年8月~1980年6月,就读于六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
1989年9月~1991年6月,就读于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
2009年9月-2011年12月,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工作经历:
1976年1月~1978年8月,高中毕业后下放安徽省舒城县务农,知青;
1980年8月~1983年8月,任职安徽省霍山县但家庙中学,教师;
1983年9月~1987年8月,任职安徽省霍山县诸佛庵中学,教师;
1987年9月-1993年10月,任职安徽省霍山中学,教师;
1993年11月-2017年10月,任职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教授。
2021年8月至今,任职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主要业绩成果:
1、高职学院“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省级教研一般项目,编号2005362,子课题负责人)。
2、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毕业生走好就业与创业之路的思考”(编号:DCB07031),课题组负责人。
3、安徽省教育厅教社政【2007】1号2007年度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从娱乐节目看大众文化与审美消费的趋向与价值”(编号2007SK382),课题组第二名。
4、2007年省高职高专教育教改示范(精品)专业:影视动画专业申报材料项目组第二名。
5、“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隐形和显性课程体系分化重构可行性研究”(省级教研一般项目,编号2008jyxm567),课题组第三名。
6、影视动漫制作实训(实验)中心。(负责人)(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20101618)
7、“有专业特色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开发研究”。(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01623)(项目负责人)
8、2009—2010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唐代诗序的流变历程及文化意蕴研究》(批准号:AHSK09—10D81)(省级科研课题,课题组第二名)
9、2009—2010年度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唐代诗序及其文化意蕴研究》(批准号:10YJA751089)(省部级科研课题,课题组第二名)
10、省级教学成果奖:高职广播影视类系列教材的编写与应用(省级二等奖,编号20101625)(排第二名)
11、省级教学成果奖:开放协作型项目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应用(省级三等奖,编号20101627)(排第二名)
12、省级教学成果奖:高职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省级三等奖,编号20101628)(排第二名)
13、在安徽省广播电影电影局、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沃3G”杯安徽省第二届高校影视艺术大赛中,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14、院级质量工程项目:多媒体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群)教学团队(院级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
发表的论文及编写的教材:
1、《“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发表于《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第一作者。
2、《摹写声音之至文:惊天、移人、泣鬼》发表于《电影评介》,2009年8月刊,独撰。
3、《论〈岐下诗〉对〈辋川集〉的新变》发表于《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独撰。
4、《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问题和对策》发表于《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
5、《试论许浑的诗序》发表于《皖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一作者。
6、《试论陶翰的诗序》发表于《江淮论坛》2010年第1期,第一作者。
7、《包装设计应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发表于《美术大观》2010年第4期,独撰
8、《论骆宾王的诗序》发表于《江淮论坛》2011年第5期,第一作者。
9、参编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10、参编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广播影视专业百部重点教材《影视广告策划与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出版,任第一副主编。
11、参编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广播影视专业百部重点教材﹑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影视作品赏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12、主编教材《纪录片创作》(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13、主编校本教材《电影赏析》
荣誉奖励:
2007年9月获“全省优秀教师”称号
2015年11月获“省级教学名师”称号
社会兼职:
2007年10月至今,担任安徽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副会长;
2018年9月至今,担任安徽艺术学院教学督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