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大讲堂|中央美术学院周岚教授到我校开展讲座《作为肖像的摄影》
周 岚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首届国家艺术基金摄影创作人才资助项目负责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负责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资助项目组成员,北京市教委人才共建项目负责人,韩国KOSES最佳艺术作品大奖获得者。
11月7日晚,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周岚教授应邀到我校西区伦理楼107教室,为学校师生带来题为《作为肖像的摄影》的专题讲座。
讲座伊始,周岚教授以摄影技术的起源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自摄影术诞生以来的发展脉络。她指出,早期肖像摄影受技术限制,曝光时长较长,拍摄过程中需借助支架固定被摄者头部以保证画面清晰;而到19世纪60年代,卡梅隆夫人、纳达尔等摄影师开启了肖像摄影的艺术探索之路。卡梅隆夫人镜头下极具张力的冷峻侧影、纳达尔对自然光与人工灯光的精妙融合运用,均印证了肖像摄影“捕捉人物内在气质”的核心艺术价值,为后世肖像摄影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讲座过程中,周岚教授围绕肖像摄影的多重艺术维度展开深度阐释。她结合中外经典摄影案例,详细解读符号学在肖像摄影中的应用逻辑,例如各类名画中 “蜜蜂象征持续烦恼”“狗代表忠诚”的符号寓意,如何被巧妙融入摄影画面,为作品赋予更丰富的深层内涵。针对肖像摄影的技术运用与表达技巧,她以玛丽莲・梦露、温斯顿・丘吉尔的经典肖像作品为例,强调拍摄角度选择、被摄者表情引导与关键瞬间捕捉的重要性,直观展现了肖像摄影在塑造人物形象、传递社会态度方面的策略性与影响力。
随后,周岚教授将话题延伸至当代肖像摄影的多元实践领域,通过介绍多位国内外知名摄影师的创作经历,展现当代肖像摄影的丰富形态。其中,莎莉・曼恩以子女成长为主题的家庭肖像作品,引发社会对儿童权益保护的广泛讨论;黛安・阿勃丝聚焦边缘群体的摄影创作,虽伴随争议却深刻反映社会现实,二者均充分体现了肖像摄影的自我表达功能与社会价值。她特别指出,肖像摄影本质上是摄影师的“自画像”,无论拍摄对象是他人还是自然风景,最终呈现的都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射与表达。
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师生积极提问,周岚教授一一作出细致回应。她表示,当前学术分享中西方摄影师案例因资料储备丰富、国际公认度高而被频繁提及,但中国早期摄影师的创作成果同样具备极高的研究价值,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对本土摄影历史与作品的挖掘、整理与研究,推动中国肖像摄影学术体系完善。
周岚教授以丰富的案例储备、幽默生动的语言风格,将肖像摄影的历史演进、技术要点、艺术价值与人文内涵逐层剖析,既精准解答了师生在摄影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也拓展了大家对肖像摄影社会功能的认知边界。现场师生纷纷表示,此次讲座不仅有效提升了自身的摄影审美素养,更深刻感受到肖像摄影作品背后跨越时空的人文温度与情感共鸣。(张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