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菜单

名师大讲堂|清华大学张树新教授到我校开展讲座《浅析艺术的文化精神》

来源:党委宣传部 责编: 文玉 作者: 陈嘉燕 发布时间:2025-11-13 浏览量:261

张树新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育课题项目专家,北京榜书家协会副主席、昌平分会主席,北京市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意拳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1月9日晚,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树新教授,在西区伦理楼107教室,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浅析艺术的文化精神》的精彩讲座。

张树新教授以思辨性问题“为何部分艺术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局限,始终被后世铭记与传颂?”切入,明确指出艺术作品得以流芳百世,关键在于其承载的文化精神,而这正是艺术的精神内核所在。

讲座过程中,在阐释艺术精神“真”的维度时,张树新教授选取西方画家梵高与中国清代八大山人的经典作品展开深度剖析。他指出,梵高的作品凭借独特的笔触语言与色彩表达,精准呈现出纯粹且本真的情感世界;八大山人的作品不仅蕴含对人性真实的刻画,更融入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照,其画作中的鱼、鸟等形象,暗含对时代变迁的隐喻与思考。同时,张树新教授强调,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设计实践,都需秉持真性情、融入独立思考,并紧跟时代发展的语言表达,才能创作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作品。

 

谈及艺术精神“善”的内涵时,张树新教授将西方画家塞尚与中国清代画家石涛的作品进行对比解读。他系统分析道,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对“善”的认知存在本质差异。西方文化中“善”的核心指向个体人权的尊重与彰显,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善”更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这种文化差异背后,是不同文明对道德准则与价值理念的独特建构。张树新教授进而倡导现场师生深入学习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将其融入作品设计,以展现更为博大的文化胸怀与精神格局。

在艺术“情感”表达的解读环节,张树新教授重点聚焦西方画家夏加尔与中国画家蒋兆和的作品。他详细解读道,夏加尔的画作以饱满的真情实感为内核,通过色彩搭配与构图设计,生动传递出主人公对家乡的深切眷恋;蒋兆和的作品则以细腻的笔触、写实的风格,将战乱时期难民流离失所的无奈与挣扎刻画得入木三分,使观者能够深刻共情,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讲座尾声,张树新教授对艺术精神的本质进行总结并与师生进行亲切互动。他指出,优秀艺术家应具备真挚的品格、善良的底色与深厚的情怀,而艺术创作的根基,正是建立在“真”的表达、“善”的追求与“情感”的传递之上,这三者共同构成了艺术的精神本质。他呼吁学生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始终思考如何精准表达人性情感、深刻触动他人灵魂,以更高的艺术追求创作出兼具思想性与感染力的作品。

讲座在广大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陈阳/摄)